央视教育纪录片《镜子》:你所谓的“爱死孩子”,只是“害死了孩子”
作者:伊姐
来源:伊姐看电影(ID:eemovie)
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
央视第一部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《镜子》,这部纪录片不长,三集,90分钟,央视社会与法制频道花了10年策划,2年拍摄。
四个孩子因为辍学陷入困境,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武汉一所特殊学校接受“改造”;孩子要接受81天的培训、心理干预;家长也要接受6天的培训,学习如何摆脱为人父母的困惑无助。
家庭深层的矛盾被揭示,两代人巨大的撕裂终于爆发。
四个家庭的缩影——
第一个少年是家明,16岁,准备上高一,想做一名流浪歌手。
父亲是私企管理人员,大学本科,白手起家,希望把人生信条传递给孩子。
当家明提出要当流浪歌手、背包客,爸爸坚持要纠正过来——“学习是唯一的出路”。
第二个少年是张钊,早恋,把父母赶出门。在冲突中,多次想跳楼自杀。
父母的态度是轻蔑——“你让他跳,你看他敢吗?”
第三个少年是泽清,父母一个是事业单位体制人员,一个是医务工作者,外公外婆是湖北大学退休教授,典型中产家庭。
他们跟孩子说,我们家穷,没钱,你不上学,就是死路一条。
父母感情冷漠,彼此不知道对方在干嘛。泽清有时候想让妈妈做饭,妈妈一动不动,他会愤怒地砸门——“父母之间有问题,一般就吵,然后就用武力解决。”
最后一个孩子是厦阳,长时间上网,不交女友,不出门,对一切无兴趣。
爸爸是一个普通农民工,妈妈是保姆。爸爸爱孩子的方式是出门打工,他认为“留给孩子最多的钱,就是最好的教育”。
人大附中专门停课半天,组织孩子和家长一起看这个片。
俞敏洪看完这个片说,孩子都是好孩子,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。
片中说——
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,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,每一个家庭中的教育者都脱不了干系。
中国式家长,总觉得自己不需要改变
张钊的父亲坚持,都是因为早恋,一下把我们距离拉远了。
张钊嗤之以鼻,他说,让他歇斯底里的是压抑,连他跳楼,家长都漠然的压抑。
孩子们都很清楚自己在遭遇什么。
16岁的家明在镜头前长达三分钟流泪宣言“再怎么折腾,他们也觉得我是个幼稚的人,不会给我信任。”
12岁的女孩彤彤显出让人心疼的冷漠:“我们不是机器,我们不是中了病毒,我们是有了自己的感受,但父母看不到。”
这一切,父母都看不到。
关于“看不到”这件事,我最心疼的是泽清。
他父母一年前就跟特殊学校联系,他不从,但听说央视要拍这个纪录片,他主动提出参与,因为——“想要存在感。”
他的故事某个意义上是最触目惊心的,父母乃至上一代都处于中产位置,物质上丰富了,但心灵上是荒漠。母亲内心充满了倦怠,“他爸爸就想让我当个贤妻良母,一切都是服从。”父亲内心充满了焦躁,“我觉得自己很好,要改变的是整个家庭。”
父母之间充满了冷漠和暴力,大家自顾不暇,孩子成了家庭里,隐形的存在。
但孩子需要关注,需要爱啊。
泽清妈妈说,他小时候通过写日记让父母关注,“什么黑社会最好一类,我都很迷惑,看不懂,后来我就不管了,他也不写了”。
泽清妈妈流着泪,说不理解孩子,但内心关注的只有自己:“泽清对我家暴,他爸爸就在旁边,但不闻不问……我的心死了。”
孩子生活在两个死人旁边,像沙漠里即将干枯的植物,他甚至需要付出足够的心理成本,去救父母。
这样的孩子,怎么能茁壮成长?
心理医生说的很对,他叛逆、自残,都是为了被看见——“如果伤害才可以被看见,那就伤害。”
这个纪录片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什么?
父母都觉得自己没有错。
父母自己都是巨婴,对于如何付出爱一无所知。
父母本身就缺爱,自顾不暇,自救都难。
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: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通过考试,真是太可怕了 。
到底是什么让爱变成伤害
片子说,爱是一直在那里的,但爱为什么变成了伤害?
我却想说,爱也许是本能,但爱是需要学习的。
天底下,最难的事,就是爱人。没有人,自然会爱人,包括父母。
爱不是控制。
家明的父母口口声声说,你想自由就自由,一旦抉择的时候,就嗤之以鼻。
没有平等沟通,没有彼此妥协,没有深入了解,只有武断和强权。
这种事我们听到的还少吗?高中不许早恋,30岁前要结婚生子,不准离开事业单位
这就是连岳说的,中国父母的爱,有时候不是爱,是蓄奴。
爱不是漠然。
在阶级流动剧烈的今天,太多父母习惯了,用物质代替爱。
有被迫的让孩子当留守儿童的农民阶级,也有主动的以“我挣钱就好,家庭自己改变”的中产阶级。
但爱是被看见。我们终其一生,真正寻求的只有一种,良好而健康的关系,懂得去分享、关注和换位思考,是一种习惯。
它的前提是,父母有足够的回应,陪伴和用心交流。
爱首先是自爱。
我不相信,自己内心都没有爱的人,可以真的懂得去爱他人,包括孩子。
很多父母的问题是,这个家庭没有爱,原生家庭没教会他们爱,他们想自救都难,何况救人。
于是轮回就这样循环往复,自伤伤人,怨天尤人,却闭着双眼,不愿意看现实,不愿意壮士断腕,努力自救。
片名叫《镜子》,说的是,孩子是我们的镜子。
我想再往前理解一步,父母们,忘掉孩子,先照照自己,你们是不是自己满意的模样?
当我看到纪录片里,张钊流泪说,你们真让我去那儿啊,我死在那儿给你看。
看到家明在学校里嘶吼,让我的父母来,我要见他们,我要见他们!
以及特殊学校里,很多不得已的肢体冲突,大家彼此看待对方怪异的眼神,孩子因为绝望而嘶吼,因为无助而失控,因为孤独而死心。
我的心在流泪。
我们号的读者都是幼童的妈妈,但我诚意推荐这三部讲青春期之伤的纪录片给大家。
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真的把亲子关系走到那一步,再往回拉,伤口永远都在。
还是那句话,在所有的关系里,愿我们恒爱人,但先爱己。
最后,爱不是暴政。没有永远正确的爱,只有动态平衡,不断沟通和调整的爱。
别怕犯错,别怕直视,别怕改变,因为如果没有这些敬畏和尊重——
你所谓的“爱死了孩子”,只是“害死了孩子”。
附三部片的链接。
第一集
▼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l03988il1bu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第二集
▼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a0398tj7kwc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第三集
▼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a0398avatza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👇会写作的人生到底有多赚?让艾明雅教你写作